壯族舞蹈文化及傳承與發展
以前的壯族人以狩獵為生,因此壯族的舞蹈和狩獵的關系十分密切,甚至很多舞蹈動作都是源自於狩獵活動,也有一部分是來自於巫師酬神。
那麼,在壯族文化中,壯族舞蹈文化及傳承與發展是什麼樣的呢?一起隨小編來看看吧!
壯族舞蹈源於對狩獵的模仿,但它常與巫師酬神的活動密切聯系。巫師敬神總是邊跳邊唱,樂神消災祈福。最早記錄,花山壁畫中壯族舞蹈的實際是當時壯族先民對蛙神的頌歌。這種舞姿的形狀是兩臂張開彎肘上舉,兩腿蹲成弓步,動作粗獷有力,賦有特色,被稱為蛙形舞姿。魏晉時代,僚人祭鬼神時,跳鬼鼓舞。名史傢黃現璠認為:“秦漢時期,壯族先民的音樂舞蹈出現瞭一個前所未有的繁榮局面。漢代墓葬出土的實物有銅鼓、銅鐘、羊角鈕鐘,木腔皮鼓、瑟、笛等。
壯族民間其它舞蹈,多模仿勞動動作。據統計,表現勞動和愛情生活的舞蹈多達幾十種。著名的有舂堂舞、扁擔舞、蜂鼓舞、采茶舞、戽鬥舞、繡球舞、撈蝦舞、桃葉舞、斑鳩舞等。
壯族扁擔舞,又稱壯族打扁擔,流行於廣西壯族自治區都安、馬山、東蘭、南丹等縣。每年農歷正月初一至元宵節期間舉行表演,場地是在村前的曬谷場上。表演者有四人、六人、十人、二十人不等,均取雙數,多是婦女。出場表演時,舞者手持扁擔,相向而立,圍著一條長一丈多、寬一尺的木槽或板凳,大傢口喊呼,於是上下左右相互打擊,邊打邊唱邊舞,模擬農事活動中的耙田、插秧、戽水、收割、打谷、舂米等姿勢動作。舞者時而雙人對打,時而四人交叉對打,時而多人連打;有站、蹲、弓步、轉身打等,輕重、強弱、快慢錯落有致,動作優美自然,整個舞蹈優美清新。1955年,此舞被選參加全國群眾業餘歌舞觀摩大會表演,獲優秀獎。扁擔舞,至今仍為壯族人民喜愛,表演娛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