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人民身上的漢文化烙印
回族是中華民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回族的文化也和漢族文化息息相關,在回族文化形成的過程中,漢族文化在回族先民身上留下瞭深深的烙印,那麼,在回族人民身上的漢文化烙印都有哪些呢?下面的回族文化為您解答,一起來看看吧。
在回族的形成過程中,漢文化在其先民身上留下瞭深深的烙印。早在唐宋時期,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和伊斯蘭教的先知穆罕默德“知識雖遠在中國,亦當往求之”的聖訓,吸引和驅使大批的穆斯林翻山越嶺、飄洋過海,踏上瞭中華大地。漢學對蕃客和土生蕃客產生瞭很深的影響。當時來華的阿拉伯人和波斯人今伊朗人)中,精通漢文化者不乏其人。史載,唐宣宗大中元年847年),大食人中國唐、宋時期對阿拉伯人、阿拉伯帝國的專稱和對伊朗語地區穆斯林的泛稱)李彥升考取瞭進士。南宋時期,阿拉伯人蒲壽晟任廣東梅州知州,“有惠政,善作詩”。
到瞭元代,回族中的文化名人輩出。元代天文學傢紮馬魯丁奉朝廷之命建天文臺,撰寫萬年歷,主持制造瞭7種天文儀器;建築大師也黑迭兒受忽必烈之命建元大都宮城,規劃整齊,有如棋盤,其建築風格在當時世界上享有盛譽;著名畫傢高克恭善畫中國山水畫,所繪墨竹為一代精品,人們把他的國畫與趙孟頫的作品相提並論;元代大詩人薩都剌的詩以清新俊逸著稱,其名句“王謝堂前雙燕子,烏衣巷口曾相識”傳誦一時,乃賢的“千金何足惜,一士固難求”也成為中國文學千古佳句;科學傢贍思重新匯編《何妨通議》,此書成為後人治理黃河的重要參考書。明初,泉州回族李贄是一位著作頗多的思想傢、史學傢、文學評論傢,他對當時的某些封建思想和封建社會秩序進行瞭大膽的批評,揭露瞭它們對社會發展的危害,其學術成就一直受到我國學術界的重視。回族穆斯林的聰明才智和成就豐富瞭祖國科學文化的寶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