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特色的民間建築:侗族風雨橋
文章分類:文化
你也會想看的:八仙花的花語:代表著美滿和團圓
我國民族文化源遠流長,很多橋都是歷史悠久,就例如趙州橋,經歷百年風霜依舊聳立不倒。橋其實最大的作用就是人們的交通通途,其實在我國有一種既可以做交通要道,又可以休息的橋,你知道在哪嗎。那麼,小編帶你一起瞭解一下侗族文化中的建築史。
基本介紹
在貴州、廣西的侗鄉,有許多久負盛名的鼓樓和風雨橋。這些興時於漢末至唐代的古建築,結構嚴謹,造型獨特,極富民族氣質。整座建築不用一釘一鉚和其它鐵件,皆以質地耐力的杉木鑿榫銜接,拔地而起。風雨橋又稱花橋,是侗族建築中最具特色的民間建築之一。
苗寨喜歡依山而立,侗寨則大多修在河溪兩旁,跨水而居。因此,侗寨就出現瞭石拱橋、石板橋、竹蔑橋等。而最富民族特色的便是風雨橋。坐落於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林溪鄉馬安寨的程陽橋是風雨橋的代表。因橋上建有廊和亭,既可行人,又可避風雨,故稱風雨橋。這是一座四孔五墩伸臂木梁橋。
其結構以橋墩、橋身為主的兩部分。墩底用生松木鋪墊,用油灰沾合料石砌成菱形墩座,上鋪放數層並排巨杉圓木,再鋪木板作橋面,橋面上蓋起瓦頂長廊橋身。橋身為四柱抬樓式建築,橋頂建造數個高出橋身的瓦頂數層飛簷翅起角樓亭、美麗、壯觀。五個石墩上各築有寶塔形和宮殿形的橋亭,逶迤交錯,氣勢雄渾。長廊和樓亭的瓦簷頭均有雕刻繪畫,人物、山水、花、獸類色澤鮮艷,栩栩如生,是侗鄉人民智慧的結晶,也是中國木建築中的藝術珍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