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的傳統歷法簡介與特點
文章分類:文化
你也會想看的:王婆賣瓜,屬虎如何用一句話誇自己
藏族在一千多年前創造出瞭自己的歷法,藏族的歷法是以月亮的圓缺來計算時間,到瞭十九世紀之後,藏歷的編訂也越來越趨於完善。
那麼,藏族文化中的傳統歷法有什麼特點呢?一起隨小編來看看吧!
藏歷的簡介
藏歷是陰陽合歷,將一年分為四季,以冬、春、夏、秋為序,全年354日。12個月以寅月為歲首歲首與今《夏歷》同),以月球圓缺周期為一個月。大小月相間,大月30日,小月29日。一個閏月,用來調整月份和文殊金輪季節的季節的關系。置閏時間,又與農歷有所不同。
由於受到漢歷的影響,從9世紀以來,藏歷也一直采用幹支紀年法,不同之處是以五行代替十幹:甲乙為木,丙丁為火,戊己為土,庚辛為金,壬癸為水;以十二生肖代替十二地支即子為鼠、醜為牛……依此類推。譬如農歷的甲子年,藏歷就叫木鼠年。幹支60年一循環,藏歷叫“饒瓊”,與內地“六十花甲子”相近,這反映瞭漢、藏兩族歷法的淵源關系。此外,藏歷還設24節氣,對西藏地區作中長期天氣預報,對五大行星運動和日月食也作預報。藏歷有三大元素,包括藏族文化固有的物候歷,由印度引進的時輪歷,與及由漢人引進的時憲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