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獨特生活方式:蒙古長調
文章分類:文化
你也會想看的:這三大星座沒來由的自來熟
每個地區都有自己的方言,說話的語調,有的地區還有屬於自己特色的民歌。而蒙古長調便是蒙古族用自己特有的語言以演唱的形式述說蒙古族的歷史文化,人文習俗,道德,哲學及藝術的感悟。下面來瞭解下蒙古族文化的獨特生活方式。
早在一千多年前,蒙古族的祖先走出額爾古納河兩岸山林地帶向蒙古高原遷徙,生產方式也隨之從狩獵業轉變為畜牧業,長調這一新的民歌形式便產生、發展瞭起來。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它逐漸取代結構方整的狩獵歌曲,占據瞭蒙古民歌的主導地位,最終形成瞭蒙古族音樂的典型風格,並對蒙古族音樂的其他形式均產生瞭深刻的影響。可以說,長調集中體現瞭蒙古遊牧文化的特色與特征,並與蒙古民族的語言、文學、歷史、宗教、心理、世界觀、生態觀、人生觀、風俗習慣等緊密聯系在一起,貫穿於蒙古民族的全部歷史和社會生活中。長調的基本題材包括牧歌、思鄉曲、贊歌、婚禮歌和宴歌也稱酒歌)等。
蒙古長調屬於蒙古族的音樂,而蒙古族音樂大至可分為三個歷史發展時期,即山林狩獵音樂文化時期、草原遊牧音樂文化時期、亦農亦牧音樂文化時期。在狩獵音樂文化時期,其音樂風格以短調為代表,民歌具有結構短小、音調簡潔、節奏明瞭、詞多腔少等特點。整體音樂風格具有敘述性與歌舞性,抒情性較弱,這也是原始時期人類音樂藝術的共同特征。從現有資料可以看到,一些明顯帶有這一時期音樂文化特征的蒙古族民歌,至今仍在民間流傳,如《追獵鬥智歌》、《白海青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