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文化:苗族獨木龍舟節
文章分類:文化
你也會想看的:大難臨頭,這些星座今年可能會遭遇毀滅性災難
獨木龍舟節是苗族文化的驕傲,論是兩排人站立劃橈的姿勢和裝束,還是采木鑿舟,下水到竟渡,其相關的儀規、禁忌和傳說,無不體現出一種古老而神秘的苗族節日文化氣息,是中華大地絕無僅有的,具有深遠的悠久歷史。
那麼,下面就隨小編一起去看看吧!
獨木龍舟的歷史淵源
據民國《施秉縣志》記載:“船用長木制成,首尾具備,施以彩色,蕩漾波心蜿蜒有勢,頗足觀賞”。清光緒《苗疆聞見錄稿》曰:“其舟以整木刳成,長五、六丈,前安龍頭,後置鳳尾,中能容二三十人。短橈激水,行走如飛。”清乾隆《鎮遠府志》記載:“苗人於五月二十五日,亦作龍舟戲,形狀詭異,以大樹挖槽為舟,兩樹合並而成。舟極長,約四五丈,可載三四十人”。每年農歷5月25日-5月27日,每年的這幾天都會舉行這一盛大集會獨木龍舟節。
獨木龍舟規則
由男人們把龍舟抬到水中,比賽當天,吃過中飯後,參加比賽的男人們清一色穿著傢織的深紫色的亮佈衣和藍色佈褲,腰紮一條織鑲著銀泡的腰帶,頭戴黃色的插著三根銀片的馬尾鬥笠,每條龍舟載三、四十人,母舟前方坐有四個人:第一個坐在龍舟與龍頭連接處,背朝前方,負責吶喊助威和靠岸撐船;第二個人是中年老人,背朝前方,負責鳴放銃炮,制造聲勢;第三個人是寨中德高望重的寨老,也就是鼓主,背朝前方,身穿白色長袍,外套一件黑色馬夾,頭戴一頂大寬邊帽,負責敲鼓。



